
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社会实践,助力乡村振兴,搭建校地协同发展桥梁,2025年6月26日至30日,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(知识产权学院)“法润乡土 情暖家国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秦洼村,开展为期 5 天的普法宣讲、教育帮扶、文创手工等系列实践活动,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,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
精准普法,让法治理念深植乡土
在学校驻秦洼村第一书记郭韬的协调下,实践团队与村委委员召开专题座谈会,系统了解当地法治建设现状与村民实际需求。随后,团队成员在郭韬及村委干部带领下,深入秦洼、樱桃洼、辛庄等自然村开展入户调研,针对当地养殖户、烟草种植户集中的特点,定制发放普法手册150余份,并通过面对面讲解解答生产经营中的法律困惑,获得村民一致好评。
团队依托法学与统计学专业优势,运用数学模型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大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村民在《民法典》《土地管理法》认知中的知识盲点。基于调研结果,创新采用 “故事 + 情景式” 普法模式,编排《法治新风进秦洼》情景剧、《法治新风尚》小品等文艺作品,以方言俗语演绎法律援助、土地流转确权、赡养义务、电信诈骗防范等实用法律知识,实现“理论宣讲 — 案例解析 — 互动答疑”的闭环普法,既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,又切实解决村民关切的法律问题。
阳光课堂,让温情陪伴浸润童心
在秦洼村党员活动室,团队开设“阳光课堂”,通过趣味情景剧引入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宣讲,聚焦校园防霸凌主题,设计 “谁是卧底”等互动游戏,以生活化场景引导孩子们掌握自我保护技巧。同时,队员与当地学子结成“成长伙伴”,开展一对一课业辅导与心理陪伴,累计服务时长超80小时,帮助解决学科疑难问题60余个。
“大哥哥大姐姐讲的防欺凌知识特别有用!”“他们每天都陪我写作业,还教我画画!” 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中满是信任与依恋。实践队员陈心怡在日记中写道:“当听到孩子们喊出‘长大后我也要当法律志愿者’时,突然明白‘三下乡’的意义不仅是服务他人,更是用青春热血传递希望。”阳光课堂不仅为留守儿童送去知识与关爱,更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 “知行合一” 的成长感悟。
文创手工,让法治之花绽放乡土
在文创手工环节,队员带领孩子们以杨木片为载体,一面绘制西泰山等名胜,一面书写 “高空抛物要担责”“借条书写有讲究” 等法律小常识,制作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法治教育功能的书签。同时,通过扭扭棒制作牡丹工艺品,在手工创作中融入《知识产权法》基础知识讲解。活动中,孩子们完成法治文创作品90余件,在DIY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,又潜移默化接受了法治熏陶。
“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法律,这种‘润物细无声’的普法方式效果显著。” 村支书刘和平表示,“看着孩子们举着作品说‘回家要教爷爷奶奶’,我们真切感受到法治种子正在萌芽。”
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以“调查 - 实践 - 再调查 - 再实践”为工作方法,形成 “法治宣讲 + 教育帮扶 + 文创赋能”的立体化服务模式。师生团队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治理,以青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,累计服务村民300余人次,发放普法资料500余份,收集基层法治需求建议42条,为校地合作构建长效服务机制奠定坚实基础。
未来,法学院将持续深化“法治 + 教育 + 文创”全链条乡村服务模式,组织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基层、服务群众,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贡献法学智慧与青春力量,让法治阳光普照乡土,让家国情怀扎根心田。
图/文 刘宇 岳栩震 刘梦楠 陈心怡 赵祥渊 刘璐茜